11月29日晚,横店东磁公告表示,将分步投资年产20GW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项目,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。
有组件企业指出,目前PERC电池价格超过1.33元/W,导致组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,部分电站项目如要求12月供货,可能会重新谈价,双面组件价格或超2元/W(含税)。据索比光伏网统计,四季度供货的订单中,1.95-1.98元/W的中标价格已经颇为常见。
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,今年1-10月,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5824万千瓦(58.24GW),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(54.88GW)。2019年以前,每年630前1-2个月组件价格都会出现波动;2020年底,光伏玻璃告急,价格翻了一倍仍供不应求,组件价格水涨船高,上调约0.05-0.1元/W;2021年底,硅料结构性紧缺,组件价格节节攀升,最高时超过2元/W,仍挡不住相关企业安装热情,连续两年12月份单月装机超20GW。年底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需求大,各电网、发电企业要加大并网力度,做到应并尽并能并早并。至于组件价格每年抢装节点前因供货紧张而涨价可以说是普遍规律。与此同时,下游客户对组件价格的接受度有所提升,也有助于提升组件环节生产动力。
据索比咨询统计,今年10月,协鑫科技、新特能源、亚洲硅业、青海丽豪、内蒙古东立等多家硅料企业新产能释放,合计约12万吨/年,当月产量环比增长1万吨左右,达到8.65万吨,可生产组件近33GW与此同时,资源收拢形成的地方强势,以及前期资源换产业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,在2023年,或许会为这一玩法平添诸多变数。显然,技术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不断地资金投入和经验积累。
在供应链波动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当下,这一点尤其关键。隆基的研发团队秉承「第一性原理」,从这个原则出发来研究问题,明确光伏行业中商业化的效率和度电成本才是王道。静不露机 云雷屯也如果你关心隆基就会发现,「第一性原理」是隆基对外宣传的高频词,企业经营的「第一性原理」就是为客户提供价值。不过站在目前光伏电池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上,隆基表示并没有选择押注HJT技术路线
相比传统的P型电池,这些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、双面率高、温度系数低等优点,但制造工艺复杂、成本更高,被行业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的电池技术。根据Energy Trend预测,HJT电池项目总产能规划超过150GW。
目前,布局IBC电池的国内企业不在少数,如隆基绿能、爱旭股份、天合光能、中来股份、晶澳科技等,预计今年能看到少量产能落地。参照历史经验和行业发展规律,无论是选择TOPCon、HJT还是其他技术路径,各路市场主体投资N型电池既是顺应技术变革趋势,更是寄希望于在潜在的行业座次洗牌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目前,HJT电池产线大部分仍以小规模为主,此次隆基刷新世界记录或许意味着HJT电池有望2-3年内实现量产。短期内TOPCon电池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产线可由PERC产线直接改进而来,经济效益更高。
隆基绿能创始人、总裁李振国称,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,无论是TOPCon、HPBC、HJT,包括这些技术的一些融合和杂化,在量产上三年左右会实现26%到27%的量产效率。业内的这句流行语,一定程度上高度概括了当前格局。如今,市场主流的P型单晶PERC电池仍是光伏发电行业当前最具经济性的技术,但量产效率已逼近其24.5%的理论极限,很难再有大幅提升。光伏降本,有硅片薄片化和减少银浆使用等方法,这属于减量。
在20%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,效率即使提升1%都并非易事,从2017年到现在,PERC电池效率也只是从20.5%左右上升到现在的23.5%左右。具体来说,提高电池效率可能使加工成本变高,但其降低了所有其它部分的加工成本。
展望技术前沿,钙钛矿电池、砷化镓多结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较当前量产技术更高,钙钛矿-晶硅叠层电池、砷化镓多结电池的转换效率超过30%,也是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。转换效率:技术迭代的标尺光伏电池转换效率,是每一轮光伏技术迭代最关键的标尺。
目前,光伏行业主流的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为隆基绿能创造的24.05%,已经十分接近ISFH 24.5%的实验室效率极限;本月初,隆基绿能还发布了搭载HPBC技术的光伏组件产品,目前量产效率突破25%,叠加氢钝化技术的PRO版本,效率达到25.3%,已经超过PERC电池的实验室效率。光伏电池的技术路径之争正如李振国所言,2022年,是N型电池爆发的元年,TOPCon、HJT、IBC这些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隆基绿能打破世界纪录11月19日,在第十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上,隆基绿能宣布,已收到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(ISFH)的最新认证报告,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.81%。至今,光伏电池的发展史已经超过80年,近日,中国光伏企业再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除了异质结(HJT)电池之外,隆基在PERC、HPBC等技术路径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。更进一步,光伏技术的未来远不止硅。
同时,未来5-10年内,双结电池也有开发空间,有可能达到40%的实验转换效率,30%-35%的量产效率。从隆基刷新的纪录来看,每次提升的绝对数值并不大,但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影响格外显著。
而IBC电池是平台型长期电池技术路线,国内仍难实现大规模量产。根据亚化咨询预计,2023年国内TOPCon电池产能将接近200GW,出货有望超过100GW。
具体来看,在20%的基础上,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可为下游电站节约5%以上的成本,成效巨大。有人在做今天的技术,但明天的技术不得不重视起来,而TOPCon、HJT、IBC这些热门选项中谁又能脱颖而出取代PERC成为主流?通过上图对比可以看出,在目前的N型电池赛道里,TOPCon赢在当下,而HJT赢在未来。
当前主流的单结电池上限有限,双结电池空间更大。更关键的途径还是增量。单结光伏的终极产品,量产要向27%的转换效率上进行靠拢。隆基绿能的新纪录使用了异质结技术,从24.7%、25.1%的基础上提高至26.81%。
1941年,第一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诞生;1950年代,贝尔实验室推出第一块可商业化的6%转化效率的光伏电池。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之分,最终都会产业化。
若从更长期来看,以HJT为代表的颠覆性创新技术,其工艺更加简单,产业化降本路径清晰明确,未来提效空间大,但与PERC产线不互通的高成本令其短期竞争力不足。因此,对于更高的转换效率,哪怕只提高0.01%,也是光伏企业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同时,经典IBC效率溢价难以覆盖成本溢价,与TOPCon和HJT相结合的TBC、HBC路径则有望吸引产业转型。徐希翔称,隆基也在做异质结+IBC技术,未来效率还将进一步提升。
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宣布,这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。也是2017年日本公司创下26.7%的纪录以来,时隔五年诞生的最新世界纪录。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表示,2017年,日本公司Kaneka创造了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26.7%,是使用异质结+IBC的复合技术所突破的。增量是指电池效率提高后,成本可以自然而然下降
11月10日,国家能源局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。理由包括以下四项:首先,光伏项目建设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,对年底抢装有预判、有准备。
有组件企业市场负责人指出,今年1-11月定标的组件超过113GW,其中超过100GW都要求在年内供货,节奏与此前地方政府对项目并网时间的要求(半年或全年末全容量并网)一致。最后,组件企业动力充足,满足国内客户组件供货需求。
即使有个别企业压价,但受产能限制,出货量占比不高,整体价格呈上涨趋势。会议强调,要重点抓好年底前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。